在这里,仍需简略回顾两岸新儒家几十年来的演变过程。
皇帝此时只是一个代表私人性君权的君,代表公共性权力的是社稷。这套东西也不是很难,当然,要落实起来,需要勇气。
而我刚才讲的师道精神,其实也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在这一点上,王学和当时的朱学不同的一面——这个朱学不是原始的程朱儒学,是后来被阉割过的,经过《孟子节文》之类修理的官方朱学——是要重新回复到儒学的实践性中。自钱穆先生以来,学术界有过许多讨论。我们知道,随着讲学运动的铺开,晚明士大夫后来在民间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会儒家正义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理论系统,最基本的结构是"仁→义→礼",即"博爱精神→正义原则→制度规范"。
需特别注意的是:差等之爱和一体之仁的适用领域是不同的:差等之爱适用于私域(private sphere),一体之仁适用于公域(public sphere)。这就是《中庸》讲的"义者宜也",或韩愈讲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从君主专制的基本逻辑、形而上根源直到类似上述积累莫返之害的具体弊端,黄宗羲式的儒家启蒙学者对该体制的批判不可谓不激烈,亦不可谓不深刻。
父子固不可变者也,而君臣关系则是可变的: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以至人们很难用激进还是保守的两分法来辨别他的思想。……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痛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而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更是惊世骇俗。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人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共和理念与除去了法道互补成分的儒家传统其实并不那么截然对立。
他以天下为公的儒家信条为武器,猛烈抨击为人君者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他认为孟子一支宣民主之理,不幸后世皆绝不传。他所主张的几乎都是明以前的、唐宋乃至秦以前的古制,即复辟倒退的制度。黄宗羲反对儒表法里传统中以忠孝、君父、臣子并提之说,更仇视那种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的法家逻辑,他认为臣不与子并称,君不可与父并事,忠也不能与孝相比。
黄宗羲的这些看法显然超越了对明清易代的反思和对某个具体君主、即所谓暴君、昏君的抨击。而就深刻而言,黄宗羲设想没有专制的时代是个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的时代。这与那种视远古为道德的黄金时代、而把专制的产生归咎于道德堕落的观点不同,实际上已涉及到近代自由主义的一个根本理念,即专制的本质在于对个人权利的剥夺或对个性自由的压迫,任何专制归根结底都是共同体对个人的专制,在没有个人自由的条件下,共同体对个人的压迫实质上就是共同体的人格化象征者对全体共同体成员的压迫。然而他对法道互补的拒斥作为思想资源,却成为后世人们融会西儒、从民本到民主的桥梁。
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
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他们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做尽了坏事。
明清之际经历了天崩地拆的惨变,先贤们不仅对明王朝,而且对整个传统体制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其次为王船山之《遗书》,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就激烈而言,凡帝王皆贼、君为天下之大害之类言辞可以说决不亚于西方的反专制思想家。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在谭嗣同看来,这期间只有梨洲、船山之学能接续真理:孔教亡而三代下无可读之书矣。
这样的学校显然已远不只是个教育机构,它对君权的限制纵然不能与现代议会相比,比西方中世纪贵族政治的大宪章却要大大超过。黄宗羲不仅对专制君主制,而且对秦以来两千年间的法制,举凡政治上的内外朝之制、科举选官及胥吏之制、军事上的居重驭轻与削方镇之制、经济上的田制与赋役之制、以及后宫宦官制度、学校制度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论。
而决不能以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而学习西方不仅是为了功利上的富国强兵,更重要的还在于:只有在民主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仁政与德治,实现儒家的民本理想——这可以说是深受黄宗羲影响的清末民本儒学之核心观点。
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乃若区玉检于尘编,拾火齐于瓦砾,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庶几乎。
惟有荀况以至韩非、李斯一支法家流毒二千年,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致使孔学濒于堙废,只有法家化的大盗专制与道家化的乡愿犬儒互补而混淆视听。但从儒学、尤其是思孟一支的民本儒学的原旨看,黄宗羲实际上是以先秦法家专制形成之前的民本思想资源,作了独创性的、几乎可以说是准近代化的发挥。一由子夏传田子方而至庄子,庄故痛诋君主,自尧舜以上,莫或免焉。在基本没有什么外来文化影响的条件下,他的这些看法只能来自一个纯儒对法、道互补传统体制的反感,体现了原初意义的儒家价值对大共同体本位的排斥。
作为自由思想者的西、儒本无打不开的文化屏障。的确,黄宗羲批判内朝之制而要求尊重相权,批判郡县制而要求恢复方镇,批判科举制而要求复兴察举征辟, 批判一条鞭法而要求恢复赋役分征,乃至要求恢复井田制……总之那时被认为是进步的几乎一切法家改革,黄宗羲们都极为反感。
作为对法儒、道儒都持批判态度的民本之儒,黄宗羲对那种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世风深恶痛绝,他上拒强权,下辟犬儒,对上好申韩,下必佛老的法道互补之弊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但他以儒家原教旨承载自由民主的西学而激烈批判法儒和道儒的思路却明显地受启示于黄梨洲。
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为此,必需做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进入 秦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黄宗羲 谭嗣同 民本主义 。学校必须自治,郡县学官不得出自朝廷任命,而必须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而专制制度的本质就在于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不幸此两支皆绝不传,荀乃乘间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
清末谭嗣同从学说史的角度总结说: 孔学衍为两大支:一为曾子传子思而至孟子,孟故畅宣民主之理, 以竟孔之志。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今天不难指出黄宗羲的局限性所谓求因,包括把握时势对思想学术的影响。
故最主观的理想到了最后便成了最没有理想的主观了。而得道之人,就可与道同体,生死无变于己,而超乎现象界,就绝对自由了。